这几年霞浦真的火了,从原来只有老法师来拍滩涂的城市变成人人来打卡的旅游城市,闾峡灯塔,下尾岛海蚀洞,东海1号公路,海尾角,东壁村,花竹村、四礵列岛等等。各种攻略中有说霞浦好的,也有给差评的。众说纷纭。
而我在霞浦火了的这些年却很少回去,可也带朋友去过以上大部分景点。但那确不是我认识的霞浦,甚至不是霞浦原本的样子,大部分的景区都是人工打造的网红打卡点。亦或者费尽心思到达以后只能匆匆拍两张照片后失望离开。
从一个游客的角度评价,霞浦作为一个新晋的旅游城市我觉得是很不合格的。每个景点都太远了,没有旅游班车,公共交通又很不方便,只能选择租车或开车,而除了高罗沙滩和大京沙滩,其他地方又无法提供足够大的停车场,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堵车。
景点的分散且无法形成环线又出现要么每天开很远的车,要么每天要搬酒店。而丰富的美食其实集中在县城。
最知名的三个或说是四个景点应该是东壁村、下尾岛的海蚀洞、花竹、东海一号公路;除了下尾岛的海蚀洞属于天然的,其他都算是新建的。
花竹算是保存得最好的,并非全部新建,倒是保留原本的风貌,房子多为石头垒砌而成。而我第一次踏足花竹却是我三十多岁时。
但花竹有的只是日出,也只有日出。整个村子很小,小到只需要半小时就可以走完。溜达完以后连休 息的地方都没有。我是今年元旦去的,倒不是去看日出,附近的日出都差不多,大可不必。让他火热的原因可能是央视有过两次在国庆的第一天在花竹直播过日出,也正是因为它直播过,我才得以知道这个地方,至少作为半个三沙人,从小都没有听说过要去花竹看日出这一说法。
东壁现在俨然一副民宿集中地,所有的房子都是翻新重建,统一刷成白墙,和圣托里尼有几分相似。只是这确实生生的修建出来的,民宿中间有一条老路,在假期的时候两边停满了车,且堵车,汽车的喇叭声,吵杂的行人,和昂贵的酒店,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路边民宿里游客,超大的落地窗更是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千篇一律的落地窗,白墙,很是乏味。
其实当地人是有自己的审美点,特别喜欢把房子刷的花花绿绿的,外立面如果有钱就贴瓷砖,没钱就刷漆,一般都对外的那一面装饰一下就好,侧面和背面一般都是只有水泥,房子地面早些年是水磨石,后来是大理石,现在渐渐的也用上了瓷砖。风格上中式古典和欧式古典混搭为主。地中海风和北欧风只有在年轻一代的装修中才会体现。海边多多少少都会迷信一些,家里摆放一些带有寓意的东西也比较普遍。我倒是觉得这花花绿绿的更加好看。
和繁华的东壁相比,边上的留云寺倒显得有几分冷清,我也有许多年没去过,他的香火如何我已不得知,但至少儿时每年都得来一趟,再吃一顿斋饭。每年春节时,大家都会从家里慢慢地转悠到留云寺,整个小镇因为不大,所以很像大部队行军。留云寺中有一个池塘,这么说吧,每一个和我同龄的小时候都抱着他拍过一张照片。规模大多往半山扩建,路好走了一些,视野也更加开阔。和旁边的东壁村比我觉得留云寺更适合看海。
带着老赵鸽子溜达完留云寺以后我们选择前往一澳村。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澳的沙滩是白色的,也没有什么人,但很远,从二姑家走一个来回都要花去半天时间,如今填海造地以后开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只是这个沙滩已经几乎消失了,山头上的废弃房子才让我确定这就是当年的沙滩。
这是一个全新的码头,算是三沙现在最大的两个码头之一,其中一个在古镇村。由于是后建的,最明显的就是大,停泊的渔船密密麻麻的。
有些渔船在维修,有些渔船休息,还有正在加冰,准备出海。
很小的时候爷爷在五澳码头摆摊卖甘蔗,头顶上刚好就是一条运冰的传送带,每每有渔船停靠在码头边上加冰,对面的制冰厂就会将冰块通过头顶的传送带送到码头上,再经过破冰粉碎成冰渣填在船上,每次冰传输中都会掉下一些冰块,我就跑过去捡起来把玩,而上次这样捡冰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很久不曾回头码头边上玩耍,也很久没能再见到爷爷奶奶了。
晃悠中一辆车开来,车上的人大箱小箱的搬东西下来,是即将出海的渔民。箱子都是一些泡面、面包、还有酒水。我十分自豪地和老赵推荐,你看,这些喝的就是我昨天买的那些,我们当地人老爱买了。菊花茶、芦柑汁、冬瓜茶。小时候我们小孩子都比较喜欢喝芦柑汁,但是长辈们觉得这东西上火,非得让我们喝冬瓜茶,并且说这能去火,昨天我第一次认真看了一下配料表,全是科技,完全没区别。硬生生地被骗了好几年。
他们的船停靠得很近,直接爬上最靠边的船,一艘一艘地翻过去就可以了,如果停在海中的话,则通过接驳船。
小学时爷爷有一年突然买了一艘摇橹船,每天就在码头边上接驳,岸上的人喊一声,挥挥手,爷爷就摇着船去接人,送到他们的船上,也有从船上把渔民送回岸上。一趟5毛钱。
我曾试过摇橹,别说原地打转了,船一动都不动。
而今的码头已经很少能看到摇橹船了,都用上了内燃机。摇橹,三轮车不知何时都从身边消失了,随之消失的也有镇上的人口。
东海1号公路的修建倒是让周边几个乡镇的交通便捷了不少。这也是一条以旅游为目的修建的自驾公路,我觉得开车有点浪费,骑车更加不错,跑步也可以。
从高罗沙滩开始 串联起海尾角、大京沙滩、下尾岛,闾峡等地。
可以预见的海尾也可以逐渐网红化,不少石砌的屋子也可以刷白墙,建民宿,而这个村子最有名的景点却是一个礁石看起来像迷你版的迪拜塔。
海蚀洞需要退潮时才能看到,闾峡灯塔也只是一个2000年以后新建而成的。既不雄伟,又缺乏建筑特点。
这次说是回来看台风的,但台风消极怠工,没能及时来福建登陆,除了风大,海边的浪还是太小了。
我眼里的霞浦应该用好吃来形容。带过三波朋友到霞浦,在吃的这方面大家都很满意。除去海鲜以外还有很多当地特有的美食。
我定下的kpi是每天要吃四顿,并且顿顿不重样。老赵等人不是太给力,两个晚上没跟我去吃宵夜,鸽子本着来都来了,最后一个晚上跟我去又尝了几种美食。
早餐方面可以吃糊汤和肉包子,锅边也很不错,煎包也算是当地的特色。霞浦的肉包和外面的肉包完全不一样,里面的馅不是剁成肉末的,而是肉粒,有点像红烧肉丁。小时候我是瞎了眼,喜欢吃甜的包子,就是白糖馅的。
儿时的早餐我更多吃的是清汤面,清汤面的雪菜和肉沫更多是用于提味的,而不是正儿八经的浇头,而所谓的清汤是开水加上调味料组成的。
米饺也是极富特色的,我最爱的是萝卜丝馅的米饺,这玩意儿是我们在冬至必吃的,还有一种叫草包果的食物形状上和米饺一样,但是馅和皮完全是另外一种食材。在形状上这两种食物都有一点像饺子,只不过个头上更大一些。米饺用的是米粉,而草包果用的是地瓜粉。
粽子我喜欢吃豆馅的,地瓜杯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如果你早餐选择稀饭的话,推荐搭配一个油饼。可以是素的,也可以是肉的,我是不喜欢吃海蛎馅的。
午饭和晚饭除了各种海鲜的话,要单独推荐糯米饭蒸红蟳,算是比较另类的一种做法,在外是不多见的。海鲜的品种基本上应有尽有,但我们不是经常吃生腌。有,但少。如果不吃大餐的话,找个店炒米粉、炒白粿,炒油面对付一顿也是量大管饱。
宵夜是不能不吃的,霞浦的宵夜文化也算发达,夏天的话可以来杯刨冰加瘦肉糕,而牛肉丸是四季都推荐的。晚上来个拌面也不错,花生酱就是拌面的灵魂。小笼包的灵魂是它搭配的是海带汤,很是神奇,但我们不沾醋也不沾辣油,我们选择番茄酱。
还有光饼,闽南糊,鱼丸,肉燕等等,闽南糊我要单独说一下,要吃刚出锅的,不要吃油煎的,不要听信商家的谣言,本地人如果家里自己做的话从来都是没吃完才拿去煎。
买点腌萝卜和砂螺,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嘬一个晚上,虽然就那么一丁点的肉。
而今已经在外工作多年,每每在社交上看到霞浦的美图,我都能一眼认出在哪,只是照片中美丽的霞浦对我而言却是陌生得很,唯有霞浦的美食才是我所熟悉的。我与霞浦的距离越发遥远,就连我从小讲到大的方言也开始磕磕巴巴。唯有这乡音还伴随着我。似乎还是应该常回去看看。
对于游客而言,霞浦究竟好玩否,很难给出一个结论,霞浦的美是需要时间来换取的,在天气完美时,确实可以欣赏绝美的自然风光,而大部分人是慕名而来,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一句破地方,而后离去。
对于他,还需要掌握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
2024.10.4~5 Break